|
发表于 2016-10-21 09:42:00
韶州本城话俗称“虱话",是任何外地人都无法听懂的。现在韶州城内已有几十万常住人口,99%以上的都听不懂本城话。不过,原来还一直讲本城话的家庭也越来越少了,只有一些上了年纪老人还可以讲,年青一代几乎已经将此话全废了。但在城外的“艇家人”当中,讲本城话的人就比较多,尤其在曲江县(原本也属韶州) ,据1987年底曲江县调查统计,全县约有四万多人讲此话,占全县当年人口的12%。其中农村人口38400人,船民约有3600人。大部分分布在三江两岸地势平缓的坝地农村。
“虱话”不是“连滩话”。连滩话也是韶州一种独特的土话,但连滩话可以查出其源于闽南语系,与潮州话有密切关系,并能互相对话。曲江连滩话村民能听懂福建前线广播电台的闽南话播音。
但韶州本城话却与全国任何一种方言都拉不上关系,这种独特的语言早已引起有关语言学家和史学家的关注和研究。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曾有专家发表过论文,认为韶州本城话可能是中原古汉语异化了的一种土著方言。不过这种论点仍有争议。韶关大学一成立就有专家教授为此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,但至今仍未找到其真正的出源之处。目前在中国境内虽然方言繁杂,土语数以千种,但每一种方言土语都可以找到其系统归属,唯独韶州本城话既找不到其“爹”,也找不到其“娘”,而且在韶州曲江以外也找不到其“子”和“女”。虱话到底从何而来呢?人们不能不想到“马坝人”和“石峡文化”。十几万年前的马坝已经有人类居住,五千年前的韶关一带已有部落存在(从“石峡文化”层中可以证明) ,那么,他们使用的语言是否就是今天的韶州土话?
语言的三大要素是语音、语词、语法。而语音是一种语言的主要特征,语词、语法一般与所接受的文化有关。比如广州方话,其语词和语法早已被汉语同化了,但其语音仍始终保持其百越族方言的特征不为汉语语音所同化。讲韶州虱话的人已经100%被汉族同化了,语词、语法当然也基本汉语化了,但其语音依然无法让外来人听懂。就是在语词(词汇)方面也还是保留不少独特词语。比如:热头(太阳)、蒙沙(雾)、石牯(石头)、跌禾嘀(插秧)、冻卑嘀(柿子)、蛤婆(青蛙)、屎窟鼓(屁股)、虾里(哮喘)、田绳(田埂)、信议(什么)、个念(那些)、移几(现在)等等,是与汉语完全不同的,与客家话也毫无关联。
任何一种语言都没有先进和落后之别,也无尊贵与卑微之分。语言的特点是使用的人少就容易被淘汰,使用的人多就自然会流传和推广。像广州话一样,现在讲广州话的人99%以上都不是原来说此话的百越族后裔,而全是汉族人。广州话不但有全省普通化的趋向,还有向外省流传的可能。而韶州土话之所以不能成为当地主语,原因是外来人的突然大量拥入,先是客家人占了上风。到了抗日战争时期,南番顺一带的人纷纷北迁到韶关避难谋生,使原来就很少的本城人显得更微不足道了。解放以来随着工业发展,大量招收外地工人、干部,特别是近二十年来,韶关人口一下膨胀了几倍,来自五湖四海的人都以讲白话为荣,韶关土著话更被冷落和鄙视了,使原来讲本城话的人都不得不改弦更张了。
|
|